悲愤填膺网悲愤填膺网

为什么三国里吕蒙偷袭关羽被认为是缺乏战略眼光,而姜维数次北伐大伤元气却没人这么评价?

为什么三国里吕蒙偷袭关羽被认为是缺乏战略眼光,而姜维数次北伐大伤元气却没人这么评价?

这两个都是为什为缺我很喜欢的三国人物。有人说姜维不北伐会失去兵权但是国里关羽光吕蒙不鹰派也会丧失孙权的信任,所以我觉得是吕蒙略眼否对吕蒙的评价不够客观

感谢各位的评论指正与点赞,此文谨代表寒某2015年初的偷袭一点浅薄之见,今日(20151026)复读,被认北伐颇觉汗颜。乏战这是数次一篇有脑洞、有纰漏甚至有偏见的大伤文字,各位读后如能大体可观或偶有启发,元气寒某便不胜荣幸了。却没


年初以来,人评通过拜读本问答下其他答主以及三国话题下高质量ID的为什为缺答案,寒某受益匪浅,国里关羽光在此感谢。吕蒙略眼

--------------------------------------------------【原答案如下】---------------------------------------------------

写在答案正文以前的偷袭絮叨:

A.所谓战略,往往需和政权及其军队的追求相联系着看,政权的追求决定着军队的军事战略。

B.不看图表莫谈史,先来一张220年割据图。

(除了对南阳郡西部上庸地区的描述,因为受到为凸显荆州八郡的制图思想,而没有将孟达刘封军团反映出来,其他都很直观)
絮叨中的看图说话
①行政区划的分割不是没有道理的,汉末北州十而南州三,恰恰说明了南北人口财赋的对比。荆州、扬州和益州确实获得了北方逃离战乱的士族的投奔,但关键在于士族只是少数,以汉代的交通成本,大量平民是难以负担得起长途流亡的成本的,所以南北人口财赋不会因战乱而发生过于剧烈的变动。从行政区划看人口财赋,则汉末北南是八二开,三国则顶多七三开与六四开间徘徊。
②在鲁肃关羽单刀协定后,刘备占据的是一个益州加八分之三个荆州,孙权占据的是一个扬州和八分之三个荆州(交州后来孙吴开发增设的,在此时间节点无需考虑),孙权通过吕蒙得到的不是整个州,而只是荆州西部的三个郡(荆州的八分之三),所以请不要过分放大吕蒙偷袭荆州对于东吴政权的侧翼辅助功能。
三国时期主要事件范围内各军事要害的分布


正文:
一.益州汉政权与姜维北伐①益州汉政权或者称蜀地汉国,从未在国号和旗帜上自称过蜀,罗贯中写演义,重在尊刘,却把刘家最尊的东西拿来因循了民间三国平话剧本的流俗,在这一点上,真心不敢恭维罗先生。因为对于季汉集团而言,兴复汉室是其根本使命,是其立国之本,是其凝聚刘备、刘焉、益州三股人事力量的枢纽所在。这一点对于看待孔明与伯约的北伐以及蜀吴战略比较,至关重要。
②季汉集团长短处之对比:

  • 其一,地利版图,没有上庸至南阳的汉水河谷以及南阳盆地(当年汉高祖出兵的两路),刘邦龙兴汉中的路子就行不通,后代各种蜀汉成国没有一个成功的,光靠川中地利真心只能守。在荆州事变前,刘备刚刚在当年年初拿下汉中到上庸的汉水谷地,而荆州事变不仅直接夺下了蜀汉的荆州西部,而且连带着影响了上庸到南阳的汉水谷地的降曹,大大制约了隆中对的实施基础;
  • 其二,经济人口,可参看上图,仅凭一个开发适中的蜀中是无法与当时的整个北方匹敌的(汉中、江州、永安只是军事要地,人口赋税可以忽略);
  • 其三,士族,蜀汉政权版图最小,却面临着丝毫不比孙曹轻松的内部派系分化,益州土著入川最早地位最低、刘焉刘璋随员及部分赤壁时期荆州流亡人员入川第二地位也第二,刘备集团入川最后地位最高,三大派系益州土著可细化为古今文经两派、东州派系可划分为刘焉随员与荆州流亡士族再叠加古今文经派系、刘备集团则更是可以划分为河北籍、徐州籍、豫州籍、荆州籍等等派系,统治基础(士族)相当分化,需要整合;
  • .其四,兵将,士兵来自人口赋税,将领来自士族集团,前两个因素的劣势直接导致兵将因素的劣势。

是故,季汉集团在经济、人口、地利、版图、士族、兵将等各方面均不如魏吴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够凝聚军、士、民三个阶层,靠得有且只有四百年汉家天下的法理正统性,这是汉政权最大的战略。
③兴复汉室这条涉及季汉集团立国根本的战略决定了孔明和伯约必须以北伐为毕生功业,决定了孔明的无法代刘而自立(没有刘氏光环的加持,益州就不是季汉,而仅仅是益州了)。玄德公之所以敢在遗言中有“取而代之”之语,正是考虑到了有兴复汉室的口号与战略在,孔明断不会篡逆。所以,玄德公说此话,一是,说给阿斗听的,过庭训+先帝遗言,就和KMT的先总理遗嘱一样,是天宪级别的话语。二是,说给以李严为代表的一干季汉大臣们的,明确的确立了孔明在季汉政权的地位。难怪孔明那么感激,大权有了,可便宜行事,且无掣肘之口实。玄德公的政治智慧,还是相当可以的,白帝托孤,一方面确立了孔明的主导权,一方面夯实了兴复汉室战略的根本地位。
④假若孔明、伯约抛开前述“阶级斗争路线”,都窝在成都不出征,怎么保证如下几个疑问:

  • 怎么保证孔明不被李严等益州势力以兴复汉室的名义“反扑”?
  • 怎么保证孔明不被益州势力、刘备北方旧臣、其他荆州党人边缘化到日后蒋琬、费祎的行政地位?
  • 怎么保证伯约不被黄皓等人架空玩死?
  • 怎么保证伯约能够不想杨仪、魏延一样死得很窝囊?
  • 怎么保证伯约作为无诸侯世家背景的天水降将,不和马超马岱一样被雪藏?

⑤孔明也就罢了,好歹是一名荆州老臣,而且荆州势力在夷陵之后又彻底完成了全面超越刘备旧臣政治地位的过程。孔明作为琅琊诸葛世家、荆州集团文官领袖、成都地区行政一把手,其身家性命还是很安全的。但是北伐之于姜维,可不仅仅是军权那么简单:北伐维系着这个天水降将出身的主帅的性命,这既是战略、也是权谋,更是保身,副产品才是是留得身后名。反过来说,北伐既是蜀汉的最高战略,也是姜维所能选择的最不坏战略,姜维的选择并不多,恰好有个战略眼光很高(不一定实际却又不得不如此)的战略选择在这些不多的选择之中,其命也与?。
⑤至于题主提及的姜维北伐伤元气,关键在于,益州汉政权是生而为了光复汉室的,也就是说,北伐是益州汉的宿命,元气不用在这里,用在哪里?像之前公孙述、之后前后蜀一样的享福作乐?宫廷内斗?或者像诸葛、蒋、费、董等人亡故之后,刘禅真正亲政时期那样?



二.孙氏江东政权与吕蒙荆州攻略战
①孙氏江东政权或称东吴政权

  • 在赤壁到荆州偷袭之间(208-220),一直是托着刘氏抗曹的名义来抵抗有着汉帝的中央的,否则在法理和舆论上站不住脚。
  • 在荆州偷袭到夷陵之间(220-222),则称臣于受禅之魏。
  • 在夷陵之后称帝以前(222-229),则在汉魏两个正统之间左右徘徊玩明暗两手。连称帝都说自己江东基业如何如何,所以称帝如何如何。

从抗曹到称帝,都以自身为地方割据政权自居,其立国是不以进取中原为目的的。所以东吴政权的自保战略本身就比蜀汉政权的天下战略,其战略眼光要低一个档次。

②虽然东吴曾有以成帝业为目的的二分天下周公计,但全取荆益二州以抗北方的战略时机,已然被刘皇叔的正统自居以及孙刘联盟的结成所阻断,即便周瑜再怎么用心取益州、孙权再怎么用心于借出荆州的名分,都已无法挽回孙坚孙策的早逝对于江东政权内部稳定的完成之拖延所带来的战略被动局面。所从鲁肃到陆家的各位大都督,整个孙吴的战略都是战略防守为上,有可能的话才追求天下之取得。PS:鲁子敬对于此番局势变换,可谓最明白的人,其联刘抗曹的主张,不仅对盟军刘备军团有利,而且对孙权成帝业或成王佐之业都有利,更是对江东士族在日后的发展有利,一石三鸟。可惜鲁子敬的战略没有被吕蒙领会,毕竟吕蒙还是周瑜的人,执行的也是周瑜的战略。而周瑜的战略,对于江东的政治经济弱势情况,是需要时机的,没有时机,强求对谁都不好

③反观荆州事变,孙吕二人的抉择其实是对孙刘联盟时期的变通版天下战略(联刘抗曹以孙刘东西二分代替曹孙南北二分)的背离,是在以自保战略追求原版二分天下计,是不甘于周公妙计安天下的美好理想就此泡汤,所以才来了这么一出败盟弃义、背汉弃忠的鬼计。此时距赤壁之战刚过十年,战略方针却又陡然一变,这种计策型战略变更,为传统道德所不齿的同时,对于一个古代地方政权而言,其实也是很不妥当的。窃以为,这种战略方向的一变再变,反而说明了,孙氏政权对于天下战略的追求是第二层级的战略,此一战略是受具体形势变化而转移的,而具体形势变化的利弊又取决于能否自保的问题,那么孙吴集团的根本战略,说到底,还是自保罢了。也就是说,天下战略始终随着三国形势的发展,需要围绕自保战略进行更改,那么天下战略其实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是故,我认为,孙氏政权的战略眼光始终停留在自保层面,鲁肃的去世,代表着孙氏集团天下战略派的最终破产。

④【谢

@夏烨

批评指正】回到赤壁前,以张昭为代表的孙氏集团早期士人核心:南渡士人,眼瞅着北方大定,曹军兵马战力更强,难免生出归附手持中央命令的曹操之心思;而尚未与孙氏、淮泗集团正式合作的以吴中四姓为代表的世家,更是继续保持观望姿态了,相比也是更倾向于主降派的。所以整个江东集团文官派在赤壁前后政治立场是相当动摇。张昭他们主降,道理很简单,能够保住世家大族的地方高位,这一点也是深入到后来走进东吴政权的顾陆朱张四大家骨髓的。孙权后来笼络四家,大搞政治联姻,日后的东吴官场也净是这四家,可见此四家实乃东吴从割据军事集团演变为地方割据政权后的核心与基础。吕蒙这样一搞,南渡士人与顾陆朱张不仅做不得归降曹氏新政权的纳土顺民版地方大族,连孙刘联盟所期许的复兴汉室的地方功臣版世家大族都做不得了,即便后来联盟恢复,但孙政权自己把自己盟友玩儿残了,进取中原平分天下的美梦就真的成美梦了。(没有关羽荆州军的水陆兵力配置齐备,精英部队光有东吴水军怎么北伐?)。最终只能跟着孙氏这个外来户(淮泗集团)同生共死,而且这一家子还真心不好伺候(连自己的骨肉都猜忌杀害)。。。晋灭吴时,孙顾陆朱张五大家都不得好死(晋灭吴没过半个世纪,东晋来江东,江东已是司马、王、谢的天下,顾陆朱张已然不是江东的核心),你说吕蒙的军事行动对于吴国的核心集团(孙顾陆朱张),是不是大大的战略失败?

⑤而且,吕蒙偷袭荆州,往好了说,即是战略自保,也是践行二分天下计,确实是有兼顾的意思。但,问题在于,这一兼顾无法继续贯彻下去。刘备不是刘璋,曹氏也没有除暗处政治斗争以外的后顾之忧,益州在北方制约、刘备实力与川中地利的前提下是拿不下来。益州拿不下,二分天下便是扯淡。因此,这一战略的后续延伸,只有自保,没有天下。战略眼光当然不及姜伯约。

⑥那些说荆州地利怎么怎么好的评论,好歹这个荆州也得是一个有南阳盆地的完全版吧?连襄阳都在曹氏手中,有个失去北屏的荆州与有个全取二州的盟友,哪个更符合战略预期?(没有襄阳,关羽就只能止步于此,陆逊和陆抗也北出不了荆州,羊祐在襄阳一镇,就硬生生的把陆抗僵在那儿了)对于这样的下属,作为后世的君主,不道义还不实利,怎么喜欢得起来?战略的boss毕竟还是政治,你把一国的政治游戏主宰者都带坑里了,你那点军事谋略,还何足道哉?

【荆州北部地区地理走势及关羽北伐以前曹刘军力分布】

【荆州北部关羽北伐后曹孙军力分布】

解图:

A自汉中而上庸的通道与荆州中部北上,是全胜时期刘备军取得襄阳南阳盆地突破口的两翼

B关羽败后,失掉上庸一带(今陕南安康与商洛南部),刘军从此无力经略荆北,而只剩下宝鸡天水这一突破口。只要曹魏在中部堵死孙吴自荆北入中原的路,曹魏保住了鳄鱼的软腹就可以合肥、祁山两头顾,从此孙刘再想诚心呼应,没有中部突破,就很难了。

⑦最后八卦一下:吕蒙的惨死,未必是死于猜忌紫君孙权一人之手。斗倒了吕蒙,最大的受益者是在军权上压制了韩当、程普这般老将的陆逊及其背后的四大家族(夷陵之战时,韩程二将仍旧在世,回家养老也就罢了,却仍旧归陆逊节制出征,此番深意,不可不察也)?至于权三代,这只是其政治成熟后对于晚辈都督的第一次卸磨杀驴罢了。
总之,吕蒙这样一搞,搞得不仅不讲国人最重视的信义,自己不得好死,后世也多是骂名,这样的战略,换你你乐意?姜维那样一直搞,益州汉没人敢夺他兵权,中官集团也夺不了他性命,后世还留下继承汉相伟业,发扬忠君精神的美名,这叫出师未捷身先死,哪个后世的文人官员不喜欢吟咏一番?哪个君主帝王又不会去唏嘘一番?哪个尊师重道的儒家不会赞叹一番?中国古代貌似也就这三个光明正大的实权派或影响力大V了吧?

在战略上,姜维还能算是一名棋手,吕蒙之于孙权、陆逊、四大家族,真心只是一个棋子。而且,同样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姜维是为了大义赌国运,吕蒙是为了大利袭盟友,姜维是实力对比不可为而为之,吕蒙是背怀盟义不可为而为之,高下立判啊。


--------------------------------------------------试论东吴集团的荆州策略----------------------------------------------------对于孙吴政权来说,全取荆州确实是战略的必由之路。

但是问题恰恰在于,二分天下计所面临的变局,也不可忽视:

二分天下定计之时,荆州的刘表是个守成之辈,且与渣权有世仇,必须攻伐,且天经地义;益州的刘璋并无其父的图霸之意,君无为而臣多欲,攻伐不难。彼时的荆益二州确实可取,也必须取,取过来,也没有什么舆论压力,反而可以造成像北朝之于南朝的那种新政权与传统法理政权对峙的既成事实局面,并称霸帝业。

但刘备的南迁与曹操的南进,把中原政局的基本矛盾带到了南方(外姓实力派挟持皇室中央VS道义派恢复皇室尊严并成为王室实力派),尤其是刘在荆州中南部的得势,直接使得孙吴所面对的不是两个皇族远亲弱刘,而是一个始终强调自己皇叔地位的强刘。

一.论道义,当时的天下名义上仍是大汉的天下,曹操都不敢称帝代汉,而只是做一个周公式的魏王罢了,可见当时舆论对于刘氏的拥戴。孙氏如此布局,不仅是败坏联盟义气,而且背汉投魏谋益汉,这一点是为当时所不齿的。

二.论实利,刘备军团的文武人才在此时是很强的,你孙吴若真心想谋取中原,在此情此景之下,本应更改战略,配合关刘北伐,三路出师,从而顺应时势。但孙吴非要可以预见其危险性的情况下玩儿阴谋诡计,为了区区三郡,引来刘备死磕,两败俱伤。

三.论威胁,刘备军团在荆州事变发生的同一年,刚刚拿下汉中与上庸(今陕南地区),益州内部也需整顿(具体时表可参考此答:

刘备取汉中后为何不加派猛将协防荆州? - 黄粱的回答

),根本来不及东下讨孙OR全面北伐,所以此时的刘备军是最不具有威胁的“强将弱旅”状态。留着,还可以借力北伐,打击,只会互伤元气。所谓的威胁,太过潜在。

道义上,有正统自居者,且曹氏篡汉昭然若揭,不以正道名分做号召,反以私利做追求,何足道哉?

实利上,孙刘具弱,而曹强,不联弱制强,反连强残弱,此种贪图小利的战略,与当年六国濒危时的各种互相拆台何异?何足道哉?

一心只为私利恰恰是东吴政权的硬伤所在,没有宏大的战略追求,只图自保与私利,反观孙权国政,功臣宿旧、王族子弟具不得好死于内斗猜忌,可见,其国之不以德立,必以私亡。

---------------------------------------------------试论晋灭吴之战作为佐证的不合理性-----------------------------------------

关于晋灭吴之战佐证刘备据有长江上游对于孙氏的压力

①晋灭吴是前无古人的第一次水陆并进,突破长江天险的作战,之前对于这种攻击战是只存留于想象中的,是个理论构想。没有前人的成功案例,益州汉怎么敢轻易实施?(注:秦灭楚走的是汉水流域)

②晋灭吴终究是晋灭吴,是以统一的北方与西南做强力后盾的,后勤、军械、兵力都是有强大的曹魏蜀中两国腹地积累之财力支持的,刘备仅凭半个荆州和一个益州,怎么筹措这么大的军事费用?

③晋灭吴靠的是晋国在蜀地编练的水军,益州汉哪儿来的精力和经验去编练这么强大的水师?

总之,以晋灭吴为战例,评判刘备军团占据一州半的江域上游就能如何给孙权施以压力,未免不太现实。

谢邀,这个问题里如果只谈论后人评价,那么题主显然只是摘取了一个方面的评论,用部分信息进行对比当然会觉得别扭。就如题主所说,吕蒙偷袭关羽确实被一些人评价为缺乏战略眼光,但也受到另外一些人的高度评价,就比如年代不远的陈寿

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於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这个评价还低吗?你说姜维没人往低了评价,那看看他原来的主簿的评价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怎么说都有批评的意思。当然看陈寿做的评论,大部分很犀利,但是唯结果论的痕迹比较明显,这是一种评价的思路,不见得都公正但至少有理可讲。所以说题主这个问题问得不太好,为做对比所摘取的信息很片面。

倒是题主提到这两件事可以多说两句。吕蒙的问题是个热点,知乎上到处都是讨论。荆州后来的一系列纠纷起源是曹操南进速度太快,刘备与周瑜合军作战导致双方都有主张荆州的借口。刘备与孙权的正式结盟发生在建安十九年,刘备取得益州后孙权要求获得荆州,刘备则打算先取凉州,孙权感到很愤怒。之后吕蒙夺取三郡,刘备亲自率军准备交战,因为曹操突然攻破汉中双方只好罢兵,以湘水划界结盟。可以说双方都不满意这个结果,只是面对曹操的威胁不得不再一次联合起来,刘备跟孙权都不是什么善茬,能互相掏心掏肺就见鬼了,曹操的威胁解除后冲突根本无可避免。我在过去的回答里多次解释过孙权对荆州和淮南的强烈需求,俗话说「保扬必保荆,守江必守淮」,孙权对淮河流域的需求使他放弃了面子,心甘情愿地一次次成为经验包,为魏国将军的封爵增邑做出贡献,可惜结果并不好。荆州虽然是同伙,但只要一有机会,孙权肯定会啃上一口,就比如双方正式结盟之前的一战,尽管没有大打。说回吕蒙,吕蒙对长江流域的地缘关系认识很深刻,对关羽的忌惮也是一贯的,早在鲁肃上任不久,双方就发生了这样的对话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於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这个故事很著名,为后世贡献了好几个成语。这里就说明了吕蒙对关羽的不信任,还有

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陈计策曰:“(今)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这一段更说明吕蒙早已认识到淮河与荆州的重要性,以及用兵的难度差异。当然这段话作为规划,可以适当吹吹牛,真做起来凭孙权的军队有不少难度,比如襄阳始终都无法攻破。这段对话的发生时间我无法推断,因为曹操取了冀州后治所始终在河北,不过鲁肃肯定还在世。这段对话应该发生在孙权大败逍遥津之前,否则吕蒙对攻取徐州的难度该有另外的估计。吕蒙对徐州判断是易攻难守,对通常的军队来说,这个判断还是很准确的,东汉末年徐州被迅速攻破的战例不少,恐怕他唯一没有算准的是孙权亲自领兵的能力差成这样,当然他对张辽李典乐进的战斗力也可能估计不足。但既然连攻都攻不下,就更别提守住了,这是先争夺荆州的决策思路。另外这段有个细节,吕蒙年纪轻轻的居然说关羽不向东进攻是因为「蒙等尚存」,难道他觉得自己活不过关羽这个老头?我猜那段时间吕蒙身体状况已经不好,于是后来假装休病假都没有引起关羽的什么怀疑,而他坚持对关羽方向的作战可能有考虑后事的因素,怕自己走在关羽之前后辈将领挡不住他。

建安二十四年袭取江陵的行动,有曹操与孙权联合的因素,司马懿和蒋济对曹操说的话可能有安慰的成分。孙权未必害怕刘备政权的壮大,即使关羽威震华夏,刘备也没大过自己——但是曹操有意讲和、襄阳樊城防线危急、以及曹操主力军团在西部集中这三个因素使孙权判断北方的威胁已解除或至少暂时解除,可以放心对关羽动手了——现在回忆一下前面,上一次的正式结盟发生在五年前,背景是曹操突然攻破汉中,正处于军事冲突中的双方面对的北方威胁急剧上升,只好罢兵议和。现在北方的威胁没了,这个联盟自然而然地破产了。至于这个袭取的过程,不用多说了吧,吕蒙军事生涯的顶点,关羽还没来得急回来打上一仗军队就没了;这一战之后刘备被堵在三峡里无法出来,孙权终于拿到比较完整的长江防线,不过无法掐住汉水,总感觉缺了点什么。现在吴对魏多了一路防线,既增加了任务同时也多了一些机会,看你要往哪方面想了——从进攻的角度看,有两路可以出击的情况下对对手多了牵制,使对方无法贸然投放主力,有更多的机会,当然孙权政权本身的体制问题决定了它没办法积极进攻;从防守的角度,国力强大后更容易成为北方的重点攻击对象,淮南地区确实成为了主要战场,不过两路防御虽然任务量有所增加,但借助长江的水路两路有更多的机会互相策应,让攻击方也很头疼。太和二年司马懿曾经有过一个水陆并进的攻吴建议,从荆襄与淮南两路同时发动进攻,当然曹休给搞砸了,次年孙权当了皇帝;如果荆州不在自己手里,孙权如何敢相信荆州军团在自己危急的时候能既积极又有效地配合?配合之后对方增援的军团坐地起价撵不走了又怎么办?

姜维也是个经常被讨论到的人,争议也很大。他这边的形势倒没有之前三分的荆州那么复杂,出三峡打东吴肯定行不通,战斗就只能是对付北方。姜维的思路和诸葛亮差不多,打击的是魏国国土最狭窄的部分。诸葛亮三次大规模的北伐都有断绝陇道的意思,如果成功就可以封闭渭河平原与陇西的联络,从而全取陇西并与羌胡建立联系,获得战马来源,进而蚕食关中以求发展。姜维的出兵方向都比较偏西,看起来思路与诸葛亮差不多,如果能发挥好这个思路是没问题的。关键是他朝上政治和治理地方都没诸葛亮那两下子,没有办法充分发挥出国力,这事就不好办,为了达到相同的效果,需要进行更广泛的动员,人民负担会加重。费祎在世时候对姜维进行了节制,理由是

汉晋春秋曰: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倖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这里费祎还是比较清醒的。另一方面姜维比诸葛亮毛躁,战争既有大胜又有大败,有那么一些汉末前三国时期英雄的风范。但他的国家经不起败仗,同样规模的失败和胜利,失败带来的损失远比胜利带来的收获要大,恐怕这也是姜维曾经的主簿不太待见他的原因,给个粗有文武的评价。姜维个人的忠诚、勤奋还有能力稍微掩盖了他的这一点缺陷——其实换个环境比如像魏国那样国力强盛的地方,这些都算不得什么缺陷——但是在蜀汉执政就必须十分小心,要熟悉国内环境和国际形势,一个不慎国家就灭亡了。最后补充点,不用把这些军人想得那么龌龊,能成为职业军人对战争有爱好很正常,打仗可以有兵权不代表不打仗就会失去权力或者失去信任,蒋琬费祎很少打仗,他们失去权力了么?鲁肃也很少打仗,他失去孙权的信任了么?

吕蒙

战术A,人缘A,官场A,战略C

前面三个都不用谈了,有的是可靠的史料。就说说这个战略吧,很多人都在说站在东吴的立场上,孙权吕蒙没错啊。那回答我几个问题:

1.按照吕蒙的战略,“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襄阳,白帝分别在曹魏,季汉手里,吕蒙的意思是要以东吴一国单挑两国了?谁给他的勇气?梁静茹吗?

2.东吴偷袭荆州得手之后,真的安全了吗?“施陆议于严霜、奋朱然于雷霆。”是怎么打出来的?

3.如果季汉也跟孙权吕蒙一样短视,就是不同盟,就是要东进死怼,东吴打算怎么找出路?

4.季汉万一因为这次被偷袭,直接亡国了,东吴打算怎么面对庞大的中原帝国(魏晋)?


可见,孙权吕蒙一个后招都没有,能够存活到三国最后一个,真是靠了诸葛亮主张联盟,但凡刘备活得久一点,东吴都未必好过。


我认为吕蒙的确是个优秀的将领,战术和人缘俱佳,也会讨老板欢心,但是他并没有什么战略高度,而这个老板孙柯基,也是一个短视的割据诸侯之才,所以悲剧就产生了。

暂弃姜伯约,单聊吕子明。

倘若将吕蒙的战略蓝图比作一份满分100分的试卷,则孙权集团一度将这份试卷做到了约60分,却在试末复查时被客观因素所干扰而丢了约30分,最终得分约30分。

吕蒙谋划的这份战略蓝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攻取南郡、攻取襄阳、攻取白帝。

《三国志·吕蒙传》:(吕)蒙乃密陈计策曰:"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权深纳其策……

彼时南郡、白帝(永安)为刘备集团所治,襄阳由曹魏集团所治。

《中国历史地图集》

换而言之,攻取关羽治下的荆西三郡,只是吕蒙战略计划中的三分之一、这份试卷上的一道大题。攻克这一难关后,孙权集团还需要攻取襄阳、白帝两处城隘,解决完这两道大题,方能算是在这次考试中取得了高分。

不论道义,只论利益。攻取荆西三郡的战事,吕蒙及其麾下将领完成得非常漂亮,堪称一次教科书般的袭击战:前脚还在“称病赴建邺”的吕蒙,后脚便以奇兵出击,悄没声地拿下关羽沿江设立的哨站,继而迅速预判关羽的撤军路线,遣军封锁关羽入蜀的退路——此番操作用“行云流水”来形容亦不为过。

而攻取了荆西三郡(南郡)的吴军并不能放松警惕,他们需要面对的是另外两块难啃的骨头。

襄阳,地处汉水之南,被魏明帝称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羽北伐期间曾遣军围困襄阳,却终不能克;攻取荆州三郡后,孙权曾派遣陈邵占据了襄阳,却最终被曹仁、徐晃二将击退,吴军得襄阳而复失。

《三国志·明帝纪》:帝(曹叡)不听,曰:"昔汉光武遣兵县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
《三国志·曹仁传》: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曹)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於汉北,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军。

襄阳之得而复失的责任不应怪到吕蒙头上,更多的是吴军力有不及。毕竟吕蒙当初提出的战略蓝图是“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即吕蒙之本意是在襄阳战役期间亲身上阵。以吕蒙之能征善战,面对曹、徐二将未必会手忙脚乱,据守数十日上下应不是问题。

白帝,扼守入川之险,汉末名将罗宪曾在此大败吴将步协,后又于此抵御陆抗、步协联军。陆抗可堪一世英杰,国破家亡之际,足见白帝之地势险要。

《晋书·罗宪传》:魏之伐蜀,召(阎)宇西还,(罗)宪守永安城……及钟会、邓艾死,百城无主,吴又使步协西征,宪大破其军。孙休怒,又遣陆抗助协。宪距守经年,救援不至,城中疾疫太半。

事实上,倘若孙权集团决意在这份战略蓝图上一条路走到黑,建安二十四年确实是动手的最佳时机:关羽北上而南郡空虚、战事频起而襄樊糜烂、蜀中援军不能旦夕而至白帝。严格执行吕蒙制定的战略蓝图,未必不会有一种更令人满意的结果。

只可惜,孙权集团只是漂亮地完成了这份战略蓝图中的三分之一,余下的三分之二终吴一朝也没能染指。

吕蒙设想的战略蓝图对孙权集团而言无疑是一份不小的挑战——但是试卷之难度高低怕是不应怪到出题者头上。原是考二本的料,却填了清华、北大的志愿,这能怪出题者下笔太狠?

小孙同学,填志愿的时候留点神啊(笑)

另外三国的几个专题咱们也会继续展开比如:周瑜、鲁肃、吕蒙战略分析;曹操前期五大谋士的功绩;关羽的军事才能如何?

11月写作计划已经完成一篇,曹操创业初期五大谋士排名,荀彧居首,郭嘉和谁争第二把交椅呢?

这篇咱们聊聊​江东的战略,下来看周瑜的。

周瑜的战略:

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抗操,北方可图也。

总结一句话:西进,攻蜀,全取长江以南

周瑜这个谋略看似宏大,可操作性却极难,三点原因

1、江东的人力、物资无法给他的入川计划提供强有力支持!单刀赴会的真正原型既不是关羽也不是鲁肃,而是咱们最熟悉的他,这篇咱们曾分析过,

仅凭残缺的南郡、江夏郡是无法给入川的军队补给粮草,需要江东本土千里运粮,对国力是一个很大的消耗。

2、江陵战区有被拦腰截断的风险。

周瑜如果入川,一定会带走大批精兵良将,曹操一旦从襄阳南下,江东其它将领挡得住嘛?更何况还有刘备在身后掣肘,难不成就你江东会玩白衣渡江,刘备真急了,驱逐江东军也是有可能​的。

3、即使周瑜的计划一切顺利,刘备也很安分,那么即便占领益州,孙瑜能不能守住又是一个问题,要知道转年曹操就在潼关大败马超的西凉军团,随后南下汉中,张鲁投降。

当时司马懿和刘晔都建言:汉中是益州咽喉,赶紧南下打刘备!

司马懿:刘备用诡计俘虏刘璋,蜀中之人还未曾归附他就又兴兵争夺江陵,这正是破刘的大好时机。今若在汉中陈兵示威,益州就会震动不安,再进兵威逼,蜀兵势必瓦解。趁这个机会,一定能大功告成。圣人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


刘晔也劝到:刘备新占蜀地,攻占汉中后必令蜀人震惊,只要进攻他们就会望风归附;否则让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稳定人心,据守险要,那日后就难以征服(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蜀地投降的人说蜀地人心惶惶,刘备斩杀惊惶者亦不能安定人心(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孙瑜能力至少不能与刘备抗衡,曹操南下与刘备决战,没有较大的把握性,但是收拾在益州的江东军,难度应该不会比打刘备高。


周瑜的计划最终的得益者是谁呢?


刘备。


以周瑜在江东的地位,只要他不死,刘备自然无法借到江陵。


只要入川失利,孙权必然要求助刘备,届时江东只得付出更高的代价来换取刘备的支持,那时候就不是借江陵,而是送出江陵。

鲁肃的战略

鲁肃的战略其实有过很大的调整。

最初加入孙权时,鲁肃的战略是: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他建议孙权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

赤壁之战后,鲁肃的战略做出了一个很大的转变:

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

鲁肃认为曹操雄踞北方,孙刘两家应该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同仇敌忾,不可因双方利害争夺影响大局。战略是动态的!真正的战略家、政治家都是懂得随时调整,丞相后来不也放弃了自己的隆中对,放下了与孙权的血海深仇,团结起来一致北伐嘛?

鲁肃的大局观是三国里面最牛的几个人之一,他很清楚曹操和刘备及孙权之间的实力差距,要打倒老大,关键就是老二、老三不能内耗,必须不断壮大各自的实力!老二和老三一旦开战,基本就退出了争夺老大的序列了。

得知孙权对荆南三郡用兵后,关羽火速集结人马南下,带了多少人呢?三万人马(羽号有三万人)

在益阳,关羽遭到鲁肃的阻击(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

孙刘大战一触即发。。。。。。

然而双方始终没有开战,面对剑拔弩张的形势,鲁肃开始破局,他提出和关羽各自单刀赴会,讨论此次矛盾冲突如何收场(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

虽然没谈拢,但这次会谈让双方都暂时冷静下来,才有了后来的湘水之盟。

孙刘两方以湘水分割荆南,这大体上相当等于东吴把刚拿到手的零陵郡让了出来(权令诸葛瑾报命,更寻盟好,遂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权乃归普等,割湘水,以零陵还之。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

湘水之盟都为彼此带来了四年的和平,让双方一致将矛头再次转向曹操.

鲁肃死后,孙权彻底和刘备翻脸,积极备战,伺机收回荆州。说到底,孙权和他哥孙策不一样,如果有志于一统天下,那么就应该携手刘备先干掉曹操,然后在彼此决战分出胜负,仅仅想割据一方,拿下梦寐以求的荆州就是最优选择。

吕蒙的战略

鲁肃死后,对于是否继续执行他的战略,孙权和吕蒙深入探讨过。

如果延续联刘抗曹,就必须攻下合肥,但是逍遥津一战让江东将士胆寒,那么继续北伐的话,打徐州行不行呢?

吕蒙给除了他的答案:

如今曹操在黄河以北,安抚平定了幽州、冀州,没有空暇顾及东面,徐州境内防守的兵士所说力量微不足道,只要去进攻,自然可以攻克。然而徐州的地势,只通陆路,是骁勇骑兵驰骋的地方,您今日得到徐州,十天内曹操就会来争夺,虽说用七八万人来坚守它,还是值得忧虑的。不如攻取关羽,占据全部长江流域,形势就会更加壮大。

来看看吕蒙这个战略的问题

1、徐州四战之地?

徐州东临大海,南面就是江东本土,只有东、北两面受敌。此外,守江必守淮,江东的本土直接回额曹魏接壤,把国境线北移到淮河是后来历代南朝的常规操作。

2、攻打徐州是否便捷?

江东曾与陈登交战两次,就是通过广陵和中渎水北上,江东水师北上没有丝毫问题。

3、拿下荆州后,江东的战略态势如何?

孙权将会同时面对三个战场,见下图

刘备东下时,要不是曹丕犹豫,如果同时发兵南下,江东灭国都有可能。

即便真的按照吕蒙的战略执行,你也不能下死手,得给刘备留一个缺口,尤其是江陵,必须让给刘备,有三个好处:

1、刘备没有吃大亏。

关羽拿下襄阳,丢了武陵、零陵两郡,总账只损失了一郡,但是荆州最值钱的襄阳、江陵都在手里,刘备对荆州的控制不减反增。

2、双方没有结成死仇,给未来的谈判留下空间。

3、总体目标达成,同时可以继续让蜀汉顶在前线,对抗曹魏。

可惜的是,吕蒙下手太狠,不仅鲸吞了整个刘备在荆州的地盘,双方彻底结成死仇,为夷陵大战埋下伏笔。

总结下:

周瑜的战略最具进攻性,但是可执行性不够。

​鲁肃最具大局观,如果孙权有志统一天下,就必须与刘备结盟,但是一旦江东利益受损,鲁肃也能通过有理、有据、有节的方式为孙权争回面子。

吕蒙小算盘打的最精,但江东也差点陷入亡国之危,虽然陆逊等人连续打赢夷陵、江陵两役,但三国的结局已经注定,蜀汉虽有北伐的意愿,但仅有益州一隅之地,始终无法对曹魏造成重创,曹魏国力恢复后,蜀、吴根本无法对抗北方的强邻,后面无非是看曹魏先灭哪国了。。。。。。

收到不少朋友私信,要求像之前那样,把赤壁战役到襄樊战役的文章以及东汉系列,做一个文章合集​

三国史第一部:官渡之战

三国史第二部:赤壁之战

等有时间哈,最近实在太忙,很多时候累的根本不想动笔,完全是凭借兴趣和大家的鼓励才坚持下来,所以真想干成一件事,兴趣一定是第一位的!

赞(9638)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悲愤填膺网 » 为什么三国里吕蒙偷袭关羽被认为是缺乏战略眼光,而姜维数次北伐大伤元气却没人这么评价?